文章分类    全文检索      
序号 标题 发布日期
11 国际化货币各有发展模式 2014-08-02

日期:2014-8-1来源:工商时报

  世界上主要国际化货币的发展模式,各有策略。无论是英镑、美元、欧元、日圆,乃至于近年来快速成长的人民币,均各有不同的拓展方式。这些策略之运用,随着政经环境以及世界潮流,呈现不同的历程与面貌。

  英镑成为国际货币,与英格兰银行之发展以及日不落国的坚强实力有关。英格兰银行是英国之中央银行,乃各国中央银行之鼻祖。该行在1833年取得钞票无限法偿的资格,1928年成为英国唯一的发行银行,建立金融体系安定信心之主力角色。随着大不列巅之日不落国行脚,于各洲殖民地扎根而展现主导性的坚强国力,英镑在全球自然而然发挥出国际货币之角色。

  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,与二次大战后布里敦森林制度(Bretton Woods System)之货币制度安排密切相关。当时为重建世界经济与重整全球金融,决议成立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(IMF)。美国由于经济力量强大,拥有全球大部分黄金,主导跨国会议走向,决议美元与黄金之间维持平价关系,并决定各会员国通货与美元维持稳定的汇率。在此制度下,美元成为各国所愿意保有之最主要准备通货。换言之,随着美国的世界第一强国地位,让世界各国皆以其货币作为计价标准与储备货币,给予美元在各国所向披靡的优势。

  欧元的产生,是在欧盟各国共识下所创造出来的国际化货币。历经数十年之研议,终于从1999年初到2002年,分成3阶段将欧元制度落实,以单一货币取代各国的货币。此货币之产生,一方面拟降低欧元区国家之经贸交易成本,另方面有揭竿向美元挑战之意味。此国际化货币之出炉,其效益固然产生,但也付出相当成本,这在2010年之欧债危机中展露无疑,各国坎坷地承受了统一货币之相互牵绊的代价。在欧元区各国努力下,目前也算勉强度过台面上危机,维持住其国际货币之地位。

  日圆在国际上的兑换,二次大战后初期原为严格管制,1964年日本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为会员国,方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广泛使用。接着日本对外经贸扩张,成为美国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国,美国亦要求日圆汇率必须自由化。1984年成立日圆-美元委员会,日圆启动了国际化,尤其在亚洲金融风暴与欧元启动的背景下,日本加强国际化之力道,希望把日圆之国际化地位予以推升。然而,随着日本泡沫与多年经济萧条,已让出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地位给中国,看来日圆之国际拓展程度难以大幅攀升。

  近年来,中国人民币迅速在海外设立据点,采用相互签订协议的模式,已建立了十个人民币离岸中心,包括亚洲的香港、新加坡、台北、首尔、马来西亚,以及欧洲的伦敦、巴黎、法兰克福、卢森堡、苏黎世等。其实,人民币尚未成为全球性自由兑换之货币,不具国际间自由流通的条件,但是先采行在海外布桩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策略。本来中国经贸开放初期,即是采试点先行方式,先在东南沿海地点开放乡镇企业,观察一段时日后再全盘开放。这种试点先行的模式,不但过去用在企业私有化与贸易活动,目前也用在货币外汇政策上。

  各种国际化货币的发展策略,采用不同的模式,各在不同世代引领风骚,影响经贸市场上的计价单位,也影响各国外汇准备货币的组成比例。国际金融的舞台总是忙碌,有潮起也有潮落,不单调也不单纯。